“缝制接口时,注意留出线头部分。”“拼接整齐再进行缝纫,不然还得返工。”3月18日,在独山县百泉镇尧梭扶贫车间内,杨忠稳正在车间负责人的指导下缝纫着“摇篮球配件”边料。 杨忠稳是玉水镇合力村的贫困户,一直以来,她和丈夫守着家里的几亩薄地,靠地吃地,生活过得很是拮据。2019年,杨忠稳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了百泉镇望城社区,并经社区介绍,参加了扶贫车间免费工前培训,来到了车间务工,日子开始慢慢有了变化。 “搬迁前我还担心家里没有收入来源,现在到车间来上班,虽然动作还不够娴熟,但一天也有80块拿,等熟练了之后肯定能赚得更多,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哩!”说话间,杨忠稳又完成了手里的一条边料缝合。如今,杨忠稳到车间务工已有两个多月,虽然时间较短,但每个月2500块左右的收入,还是让她充满了生活的希望,一刻不停地向好日子奔去。 尧梭扶贫车间里,杨忠稳正双手不停的缝合边料,而在独山县另一边,罗婷也在鄢家山安置区炫彩民族服饰扶贫车间内忙活着。 罗婷是从基长镇林盘村搬迁到鄢家山安置区的贫困户,一直以来,她都在外务工,今年,由于疫情影响,她打消了外出务工的想法,来到了安置区扶贫车间上班。 “在扶贫车间上班,我不但把耽误的经济损失补回来了,还学习到一项新技术,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,现在真是工作在手,吃穿不愁咯,政府太照顾我们了!”罗婷高兴地说。 在家门口就业,工资待遇好,吃住也方便,不但解决生计问题,也更好的兼顾了家庭,轻松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,这对于罗婷来说,是扶贫车间为她开启的新生活。 在独山,与杨忠稳、罗婷一样在扶贫车间就业的群众不在少数,他们因为缺乏技术、年龄过大、照顾家庭等种种原因无法外出就业,但却在扶贫车间的帮助下聚集在了一起,他们以车间为奋斗的土壤,因车间树起脱贫的志气,借车间翻开生活的新章。 近年来,独山县把加快扶贫车间建设作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、稳定脱贫的有力举措,在县内各安置点共建立了5个就业扶贫车间,积极增强本地产业“造血”功能,为贫困群众就业渠道注入了新鲜血液,陆续解决了230余名移民搬迁、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,同时,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业800余人。 为在疫情期间保障群众务工就业,独山县人社局积极与扶贫车间取得联系,了解车间复工复产困难和需求,帮助协调解决存在问题。同时,通过收集扶贫车间岗位信息,进行多渠道发布,并依托各镇、村及安置区就业服务中心,引导和动员群众到车间就业,在保证贫困群众人身安全的前提下,着力抓好扶贫车间复工复产,推动企业复产稳岗,切实巩固全县脱贫攻坚成效。 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就业扶贫车间的培育和扶持力度,用好用活就业扶持政策,引进更多的扶贫车间落地独山,解决更多群众的就业难题。”独山县人社局副局长杨芳说。(独山县融媒体中心 柏玉迪) 尧梭扶贫车间
尧梭扶贫车间的质检区 杨忠稳正在认真缝制
鄢家山社区炫彩民族服饰扶贫车间 车间工人正在赶工 罗婷正在对齐布料位置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