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4日,久违的阳光照满大地,在位于独山县城北的鄢家山安置区,一栋栋崭新楼房排列整齐,随处可见到“移民社区新天地,创新创业创未来”等催人奋进的标语。 楼房里,65岁的黎启菊正在收拾家务,宽敞的客厅里,智能电视、双开门冰箱、滚筒洗衣机样样齐全。“我搬来这里一年多了,感觉挺方便的,身体哪里不舒服,去社区医院看病很近。”一边收拾,老人一边谈起生活的变化。她说,未搬迁到社区前,一家4口住在百泉镇新民村,孙子每天都要赶着山路去上学,那里山高水远,出行不易,更谈不上发展。 早晨10:35,收拾完家务,老人出门“上班”,一路上不时和邻居熟络地打着招呼。搬过来之后,老人在社区的扶贫车间缝制棒球,一个棒球1.5元,老人每天能缝五六个,钱不多,但老人还是很开心。“上班时间灵活,工作也不累,一来可以换点小菜盐巴钱,但主要的是老姐妹们能聚在一起拉家常。” 与黎启菊一起在就业扶贫车间工作的有20来人,都是上了些年纪的妇女,每天车间里欢声笑语不断。搬迁前各不相识,如今坐在一起,手上针线翻飞,嘴里不时聊着最近的新鲜事,与其说是工作,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,老人们抱团取暖,在新家找到生活的乐趣。 独山县城南,百泉镇望城社区里的创业就业商铺一条街很是热闹,正值饭点,戴着口罩来采买的群众络绎不绝。 “阿婆,这袋橘子四块三毛钱,收您四块……”吴德奎跟妻子金小娇正在自家商铺前忙碌着,给街坊邻居让零头,是小两口开店以来一直保持的好习惯。吴德奎说,“是国家的好政策,才有了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,少赚一点,不吃亏。” 吴德奎是独山县玉水镇温泉村贫困户。搬迁前,他带着一家5口在广东东莞务工,父亲年纪大找不到活干,妻子要照顾年幼的孩子,每月3500元的工资,除开600元房租和生活家用,只能勉强糊口,生活的压力,让这个32岁的男人有些喘不过气来。 2019年7月,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吴德奎一家在望城社区分到了一套100平米的新房,吴德奎干脆辞掉广东的工作,在社区创业就业商铺一条街开起了小商铺,卖起水果和蔬菜,从打工仔变成了个体户。 “现在我和妻子打理小商铺,老人帮我带小孩,这种生活很踏实、很幸福。” 吴德奎说,开店半年多,小两口已经存了些积蓄,说着话,他害羞地笑了起来。 在社区里,这样的广帮项目商铺共有20间,柴米油盐,样样齐全,在方便搬迁群众采买生活物资的同时,也开启了吴德奎这样的创业群众致富路。 “像吴德奎这样的创业贫困户,除了享受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,每月还有500元的门市租金补贴,最大程度减轻了群众的创业负担。”百泉镇望城社区居委会委员柏开能说,除了商铺,社区里的电子厂还吸纳了50名群众就近就业。下一步,社区将会引进皮具厂和电子产品手工制作,预计将解决150人以上的就业岗位。 城北,年迈的黎启菊老人逐渐适应新环境,在社区与老姐妹们找到从陌生到熟悉的生活乐趣;城南,才过而立之年的吴德奎告别漂泊,通过创业开启崭新的生活;一南一北,两个安置区,都能看见喜迁新居的居民阔步前行的身影,伴随银铃般的笑声,那是三月暖阳下,安居乐业的幸福味道。 在独山,像黎启菊、吴德奎这样的搬迁群众有4708户19962人。 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,独山紧扣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目标,遵循“六个坚持”,扎实开展“五个三”后续扶持,健全完善五个服务体系,依靠镇、村、组三级攻坚体系,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农村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一个个贫困家庭搬出深山,在县城安居乐业。(贵州日报 莫宇) 黎启菊在缝制棒球
老姐妹们一起工作
黎启菊去“上班”
黎启菊在客厅看电视
鄢家山安置区
金小娇在卖橘子
吴德奎、金小娇夫妇的菜摊
望城社区里的创业就业商铺一条街
|